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研究报告

  • 广东省线虫新纪录种拟隐针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王宏洪;张灿;林晓珠;黄少彬;廖金铃;

    明确了广东省阳春市花滩林场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根围土壤中的针线虫种类.采用形态特征、形态测量值和rDNA分子特征(28S D2D3区和ITS区)以及基于两个rDNA分子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针线虫种群实施系统鉴定.广东省土沉香针线虫种群形态特征与原始文献中的拟隐针线虫(Paratylenchus paralatescens)一致,仅雌虫尾末端形态有差异.广东种群雌虫主要形态特征:侧区具3条侧线,口针长76.8-79.3μm,唇区前端平截,排泄孔位于口针基部球之前.阴门唇不突出,且没有阴门膜;受精囊大,近似长方形,内充满精子.尾长24.4-28.8μm,纤细且比较直,末端圆.拟隐针线虫广东种群28S rDNA D2D3区和rDNA-ITS区与GenBank数据库的浙江种群进行序列比对,相似性分别为99.4%和99.7%.贝叶斯推断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拟隐针线虫广东种群与原始报道的浙江种群聚为高度支持的分支.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序列分析(28S rDNA D2D3区和rDNA-ITS区),将广东省土沉香针线虫种群鉴定为拟隐针线虫.拟隐针线虫是广东省植物线虫新纪录种.土沉香是拟隐针线虫的新寄主.

    2025年04期 v.3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桑树盐胁迫下根部代谢组学研究

    陈星;卢灿;魏尚霖;李晨蕾;李永泉;王溢;

    桑树(Morus alba L.)是我国重要的乡土经济树种.为探究盐胁迫下桑树根系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对‘粤桑11号’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对其根部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盐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共检测到999个代谢物,通过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145个,上调的差异代谢物共75个,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较活跃的物质有黄酮类、酚酸类、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木脂素和香豆素、有机酸.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对照组和盐胁迫组中数量相差最大的一类物质,这些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可能是桑树响应盐胁迫的关键调控物质.本研究结果为剖析桑树在响应盐胁迫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质及代谢途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深入探究桑树对盐胁迫的应答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38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期淹水对水翁蒲桃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段锡璐;陈宇;高光怀;陈三雄;

    为探究水翁蒲桃(Syzygium nervosum DC.)在短期淹水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以其一年生的幼苗为材料,设置对照、根淹和全淹3个处理,测定分析其叶片光合特性、酶促保护系统、细胞膜脂过氧化物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1)水淹胁迫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上升;(2)水淹胁迫对叶片的细胞膜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造成一定影响,根淹下叶片膜系统受伤害较小,全淹下叶片受害程度基本随淹水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3)水翁叶片通过升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对周围环境的改变作出了相应的应答,在短时受淹后可产生抗逆响应以应对淹水胁迫.

    2025年04期 v.38 16-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火鹤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郝郦郡;东保柱;刘志刚;王千军;周洪友;

    为了明确引起火鹤(Anthurium andraeanum)炭疽病的致病菌,本研究对发病叶片进行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分子鉴定及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病原真菌一株,将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火鹤叶片引起和采集的叶片同样的症状.病原菌气生菌丝灰白色,后期产生黑色色素,聚落中央产生橘黄色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两端钝圆;附着胞褐色至黑色,边缘规则,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子囊壳球形,子囊孢子弯月形.形态特征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特征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与C.fructicola聚为一支.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火鹤炭疽病病原菌为C.fructicola.

    2025年04期 v.3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壳聚糖液相剥离六方氮化硼及其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尚京旗;陆婷;吴伟;曾黎燕;朱国典;

    为探索制备高性能复合气凝胶的可行性,以壳聚糖(Chitosan,CS)为高分子基材,采用液相剥离一步法引入六方氮化硼纳米片(Hexagonal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BNNSs),并以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为接枝改性剂,通过戊二醛(Glutaraldehyde,GA)交联,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复合气凝胶(CS-PEI/BNNSs,CPB).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及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TGA)对CPB气凝胶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为目标污染物评估其吸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纯壳聚糖气凝胶相比,PEI改性壳聚糖与液相剥离BNNSs原位复合后制备的气凝胶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加1.841 m~2/g),亚甲基蓝吸附率提高了22%.PEI改性壳聚糖与BNNSs的复合显著提升了气凝胶的吸附性能,为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04期 v.38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二氧化钛、氧化锌及壳聚糖复合改性蒙脱土负载茶树精油体系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张灿凯;许桂勇;卢思敏;李乐斌;陈铧耀;

    茶树精油是一种天然高效抗菌剂,具有无毒性,抑制多种细菌和霉菌生长的功效,但其本身易挥发,稳定性差.为了进一步提高茶树精油的抑菌效果和稳定性,采用钛酸四丁酯(Tetrabutyl Titanate,Ti),氧化锌(ZnO)柱撑蒙脱土(Montmorillonite,MMt),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修饰蒙脱土并负载茶树精油(Tea Tree Oil,TTO),得到药物缓释体系(TTO@CS-ZnO-TiPMt).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Zeta电位等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测试.所制备出来的TTO@CS-ZnO-TiPMt的Zeta电位为43.5 mV;在6 h紫外光的照射下,TTO@CSZnO-TiPMt中剩余的TTO质量分数为83.51%,与原药相比,其光稳定性增强了74%,载药后的光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在40~800℃下的热稳定性测试中TTO@CS-ZnO-TiPMt的剩余质量分数为50.03%,展现出优良的热稳定性;并且TTO@CS-ZnO-TiPMt的抑菌圈为(21.24±0.1) mm,抑菌效果远高于其他对照样品,说明这种药物缓释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抑菌效果.

    2025年04期 v.38 33-3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抗泄露固-固相变有机硅凝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张祖能;葛鑫;葛建芳;陈循军;黄计锋;

    固-液相变材料(Solid-Liquid 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储热在可再生能源供需矛盾调节、废热能回收利用以及大功率电子设备热管理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该种PCM存在高温液化易泄漏、腐蚀等缺陷,对储热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构成威胁.本研究以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Isocyanatoethyl Methacrylate,IEM)与含氢硅油通过硅氢加成得到异氰基硅烷交联剂(Isocyano-Containing Silane Crosslinking Agent,ISCA),再与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相变特性(125.3 J/g)的新型双官能交联剂(Hydrogen-Silica-Bonded Modified Polyethylene Glycol,HMPEG).通过引入乙烯基聚硅氧烷得到有机硅基固-固相变凝胶HMPEG/SG.HMPEG/SG保留了有机硅良好的弹性和回复性,并展现出50.45 J/g的潜热性能和出色的高温抗泄漏能力,为提升相变材料热管理效率、延长服役周期和多场景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8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UHPC组合梁桥中高强螺栓群栓效应机理

    张玉杰;岑梓聪;赵煜乾;伦佩浈;谭竣升;刘英炫;杨永民;

    为研究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组合梁桥中高强螺栓群栓效应机理,开展了6个高强螺栓连接钢-UHPC组合构件的推出试验,并结合材料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构建推出试件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在验证模型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探究了高强螺栓纵向间距、横向间距及混凝土强度对高强螺栓抗剪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高强螺栓应力与UHPC受压损伤行为.结果表明,试件破坏模式为高强螺栓断裂及高强螺栓限滑移下侧UHPC的局部压溃,纵向间距为2倍高强螺栓直径(2d)时UHPC板的局部压溃出现重叠.纵向间距显著影响群栓布置的高强螺栓的极限抗剪能力和极限滑移能力,当高强螺栓的纵向间距从6d减少到2d时,极限抗剪承载力降低了8.58%、极限滑移能力降低了15.59%.与单栓相比,群栓中高强螺栓平均抗剪承载力下降13.59%~18.75%,平均抗剪刚度下降56.19%~57.03%.高强螺栓应力与UHPC受压损伤行为表明,极限状态下群栓中各个高强螺栓传递荷载的不均匀性及UHPC板受压损伤重叠,是群栓布置的高强螺栓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下降的内在原因.

    2025年04期 v.38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SA-LSSVM模型的打入桩承载力预测研究

    封旭;刘用奇;李厚君;胡嘉镇;于磊;

    软土地基中的打入桩,经常出现承载力异常问题,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而打入桩承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复杂和难以预测.鉴于现有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模型,即结合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SSA-LSSVM模型.该模型利用SSA自动优化LSSVM的超参数,以提高预测精度.以软土打入桩承载力为预测对象,分为45个训练集和20个测试集.使用MAE、RSME和相关系数R作为评估指标,将SSA-LSSVM预测模型与LS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和自校正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ST-LSSVM)相比较.结果表明,SSALSSVM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MAE、RMSE和R分别为(2.877 6,3.663 3,0.996 1),在测试集中的MAE、RMSE和R分别为(4.183 2,4.964 7,0.979 3),此结果均优于LSSVM、ST-LSSVM和ANN的测试结果,证明了SSA-LSSVM模型对打入桩承载力的精确预测能力.

    2025年04期 v.38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1)维色散长波方程组的精确行波解及其性态

    李玉江;刘小华;

    应用Riccati辅助方程法以及Jacobi椭圆函数展开方法求解(1+1)维色散长波方程组,得到了(1+1)维色散长波方程组的有理函数解、周期解、奇异解以及钟状孤立波解的精确表达式,并且给出了所得到的部分解的性态图.

    2025年04期 v.38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